王曉東[科學家]

王曉東[科學家]

王曉東,河南新鄉人,1980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41歲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成為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跑在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最前沿,試圖解密細胞凋亡的終極規律的人。2013年入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王曉東王曉東
2004年4月2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年度大會評選出新一屆院士,美籍華人科學家王曉東和其他美國學者當選,在王曉東對外公布的個人簡歷中,人們赫然發現,41歲的生命科學家是河南省新鄉市人。
幼年的王曉東與外公、外婆相依為命,由於家境困難,剛讀完國小的王曉東就面臨失學的危險,王曉東的外公王靖山是新鄉市第三中學的英語教師,性情耿直,人緣很好,1975年9月,王曉東憑藉外公的關係進入當時的新鄉市第三中學讀國中。
因為“文革”的緣故,當時學校里的學習風氣不是很好,;隨著國家恢復高考,王曉東認識到自己的學習基礎很差,為了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王曉東下定決心,除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外,堅持自學數學和外語,好學的王曉東給很多老師都留下了深刻印象,英語老師劉培蘭連續3年教王曉東那個班的英語,她回憶說:“當時,曉東的穿戴很平常,貌不驚人,但是他刻苦學習的精神和紮實的學習基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什麼時候提問到他,(他)都能對答如流。新鄉市第三中學原校長熊夫征說:“當時,王曉東的外公王靖山和我是同事,年齡相仿,王靖山是英語老師,王曉東從小就跟隨姥爺生活。在校學習期間,他不僅能吃苦、愛勞動,做過許多好人好事,而且學習成績突出,單科成績總能保持在90分以上。”
國中階段是人生的重要時期,在這3年裡,王曉東刻苦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老師們一致認為,國中時期的王曉東在班上是出類拔萃的,很會支配自己的時間,有著很強的創新求異思維能力。
在完成當前學業的同時,王曉東利用業餘時間,在國中階段就已經自學完成了全部高中課程,為了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他報名參加了高考,出人意料地是,他的考試成績比許多高中畢業生還要好,高考分數竟然超過了當年的大學錄取分數線。
但王曉東沒有急於成為一名少年大學生,為了使自己的學習基礎更紮實,國中畢業後,王曉東進入河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進行高中階段的學習,升入高中後,王曉東依然保持著良好的學習習慣,他的學習成績也一直排在年級前列。1980年,王曉東以優異的成績從河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畢業。
當時,王曉東的高考成績已經達到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這兩所國內著名大學的錄取分數線,因為王曉東喜歡生物專業,在老師們的勸導下,他還是選擇報考了北京師範大學的生物系。
進入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後,王曉東很快就以優異的學習成績和明理睿智的品行贏得了老師與同學們的尊重和信任,他不但在班上擔任學習委員,還經常參加學校里其他社團的活動,是一位學習、工作兩不誤的好學生。
大學畢業那年,王曉東考上了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碩士研究生,然而,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的“中美生化考試和申請”影響了王曉東的一生,經過學校推薦和美方嚴格的考試,王曉東成為當年北京師範大學惟一通過這項考試的學生,唯讀了一年研究生課程的王曉東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抉擇——放棄讀研,毅然選擇了注定更加艱難的出國留學。
1985年,帶著簡單的行囊和對知識的渴求,王曉東隻身赴美,3年後,他又考進德克薩斯州西南醫學中心,並在那裡拿到博士學位。隨後,王曉東來到亞特蘭大的埃莫里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跟隨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約瑟夫·戈爾茨坦和麥可·布朗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6年,王曉東回到西南醫學中心,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生命科學工作室,在短短几年時間就取得了多項國際一流研究成果,他的多篇學術論文刊登在《科學》、《自然》等世界著名學術刊物上,成為國際上該領域的知名學者。
2000年,王曉東和助手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一種神秘的蛋白質細胞smac,這種細胞可以打破腫瘤的“堅硬堡壘”,誘使腫瘤細胞“自殺”,對研究治療癌症的方法有重要幫助,當時,美國另一所高科技實驗室也在做類似研究,但兩個實驗室的實驗都有所欠缺。王曉東果斷決定改變實驗方法,並先於對手完成了實驗報告,最終成為smac細胞的發現者,一舉成為世界級生命科學大師,年僅41歲即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從一名普通學子到現在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王曉東就這樣一路走來。他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20多萬留美人員中迄今獲得美國科學院院士的第一人,成為美籍華人生命科學家中的佼佼者,實屬不易。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院專門為王曉東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發布了一份新聞公報。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院院長維爾登托爾指出:王曉東的當選,證明“他是美國頂尖研究人員之一”。
王曉東現階段的研究重點是細胞凋亡的生物化學途徑和生物化學過程。細胞凋亡是細胞的一種“自毀”或程式性死亡機制,在生命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細胞“自毀”機制出現問題與很多疾病的發病相關。王曉東曾發現了一些在細胞凋亡中起關鍵作用的蛋白質,他的研究對於尋找癌症和老年性痴呆等疾病的新療法有望起到重要幫助。
雖然已加入了美國國籍,並且家人都已在美國定居,但王曉東並沒有忘記祖國,他經常回到中國高校進行科技交流。目前,他不僅是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兼職教授,復旦大學也聘請他擔任講學學者。
王曉東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深有感觸地說,自己是改革開放政策的受益者。他說,事實證明,改革開放初期,國家作出的向國外派遣留學生的決定是有遠見卓識的,當初很多人都說,這些人將來不回來怎么辦?鄧小平好像講過,只要有一部分人回來我們就值,即使不回來他們也能為中國作貢獻。
王曉東一直積極為國內的科技發展出力,他每年都抽時間回國教書,和其他十幾個在美國有教職的中國大陸留美學者組成了一個團隊,為北大和清華等高校聯合組織了一個名叫“bio2000”的研究生課程項目,這些課程的水平不比國外任何大學差,更別說為國內寄實驗材料,幫助同行看稿子,王曉東隨叫隨到。另外,我國決定在國內建立一個國家生命科學研究所,借鑑西方的先進體制,在科研管理和人才引進等方面直接和國際接軌,為了幫助完成這項工作,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王曉東已經連續8次回國,王曉東說,我希望能把它建成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學研究所,我希望能用自己學到的東西為祖國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
王曉東曾向某報記者表示,自己不過是在具體的領域中比別人領先了一步。他介紹說,美國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目前活躍著一大批華人科學家,他們中領導課題組或有自己實驗室的不下1000人,是一支非常有影響的隊伍。據統計,頂尖學術雜誌上發表的生命科學論文中,目前有40%主要作者都是中國人。王曉東說:“我們這些人雖然在美國發展自己的事業,也加入了美國國籍,但我們是華人,對中國的感情是無可替代的,一直想為中國做點事,海外學子不管有多大成就,不管離開祖國多長時間,祖國還是祖國。”
大學班主任武愛老師:“他的腦子很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當強,做事很有條理,是一個很專業的學生,這是他能夠取得如此成績的重要基礎。”
大學同學嵇松揚:“在班上,他就是那種別人很難追上的學生,學習上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雖然其他同學有時候也能考到90多分,但這個90多分的含金量是不一樣的,其他同學可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要花很多的時間來準備複習,可他卻可以很輕鬆地取得這個成績,而把其他的時間用在做實驗等方面,他是一個在注重學習的同時又能兼顧全面發展的學生,我覺得,他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首要原因來自他的做人,他不是一個很功利的人,在大家的眼中,他就是一個做學問的人,做事情不喜歡張揚,非常踏實,這對一個做學問的人來說應該是非常重要的。”
2003年4月,王曉東和和耶魯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家鄧興旺博士一同被聘為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ofBiologicalSciences,Beijing)第一任所長。

社會成就

華裔生物化學科學家,原籍河南新鄉,“美籍華人在學術領域地位最高的科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生化系教授,講席教授。2004年4月2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年度大會評選出新一屆院士,美籍華裔科學家王曉東名列其中。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當選者,均是在科學工程領域取得傑出成就的科學家和工程師。2006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主。
王曉東不僅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20多萬留美人員中迄今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第一人,同時,他在當選時以41歲的“低齡”,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歷史上最年輕的院士。
家境貧困,歷經磨難的王曉東自幼好學,在老師和同學的眼裡,他明理睿智,是一個純粹做學問的人,
王曉東所從事的是細胞凋亡規律的研究,凋亡指的是人體細胞的一個自毀裝置,很多癌症就是因為細胞自毀過程無法正常啟動,細胞數目越來越多造成的。2000年,他和助手們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一種神秘的線粒體蛋白質細胞sMAC,這種細胞可以打破腫瘤的“堅硬堡壘”,誘使腫瘤細胞“自殺”,對研究治療癌症方法有重要幫助。從1996年他建立起自己的研究室後,他的論文成果在8年間被其他科學家引用超過了15000次,目前擔任王曉東所在生物化學系主任的麥克奈特評價說:“王曉東是過去10年中引用率最高的科學家之一,當選國家科學院院士是對他工作的恰當承認。”美國科學院院士是美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
2016年6月獲得第三屆“首都傑出人才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